关注我们的

关注无解音乐网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关注。

上海三人噪音摇滚吠马乐队专访

第一次看吠马的现场是去年12月在390 Livehouse,他们给无解现场的Elenore做开场嘉宾。虽然当天人不多,但是吠马的表现还是赢得包括身为Elenore鼓手Q娘的赞叹。他们年轻但是敢于尝试,每个动机里都充满了自己的想法,音乐中流露出一份青春特有略带迷茫的朝气。第二次在3月的无解现场上海乐队联合专场中看他们,台上的表现已经越发成熟,完全不像是一个刚组建一年的新乐队,并且一些三人的阵容互相客串兼顾,许多小乐器的使用让人看到了这支乐队的潜力。

在他们本月发行首张EP《半个城市》之际,无解特别对吠马进行了一次专访。相信看了之后,你一定会对他们有更多的了解。

feima 2

先说说乐队的组建过程吧?

乐队的起源应该是2012年的1月份吧,那个时候鼓手俊二和贝斯手浩然在QQ上聊天,他们本来都有各自的乐队,都是吉他手和主唱,他们聊着聊着就谈到想组一支好玩点的乐队,浩然来弹贝斯,俊二来敲鼓,再找一个家伙来弹吉他唱歌,于是就找到了bellows同学(后来发现bellows和浩然居然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缘分)。乐队一开始还是蛮囧的,因为鼓手从来没摸过鼓(连鼓棒都是捡的),贝斯手的贝斯也是借的,吉他手只有一把便宜的电吉他,什么效果器都没有。他们第一次排练就练了两首carsick cars的歌——《志愿的人》和《合声》,感觉效果不错,然后就约定了继续排练。第一次演出是在当时虹口足球场附近的696 live(现在搬到东宝兴路横浜桥了,时代在改变),当时那里每个月都有一场有趣的免费演出叫做青年会,吠马顶替了俊二以前的乐队(因为他们的吉他手忙着结婚,贝斯手出去旅游了)参加了这次演出,演了csc的《志愿的人》《合声》《蘑菇》还有当时刚写的无名歌,这首歌也就是后来的《城市隐藏指南》。演完之后,感觉非常爽,于是吠马就继续了下去。

吠马这个名字的由来?

当时想名字着实绞尽了脑汁,三个人讲来讲去实在无法达成共识,直到第一次演出前都有点无法确定,后来bellows说,不如叫费马大乐团吧(有个数学定理叫费马大定理),俊二说改一个字,叫吠马吧,反正我们这么吵,于是就一直叫这个名字至今了。

feima half city

你们在3、4月份的时候在鼓手家录制了首张EP《半个城市》。这是你们第一次正式录音吗?能和我们说说其中遇到的困难和趣事吗?

当时演完3月份的无解现场后,我们三个约定一定要把作品录一下,否则每次人家问我们要东西我们都给不出,比较囧又比较不尊重人。于是就大刀阔斧地开始做了。但是问题是,这又是一次新的尝试,俊二以前从来没正式做过唱片,对于整个流程又是处于一个一窍不通的状态。所以说这应该是一次非正式录音吧。他请教了顶楼马戏团的吉他手杨芾,因为他经常在家做这类工作(后来发现这是明智的)。差不多把准备工作做好之后,他就请另外两位成员到他家去录了两天的音。录音过程还蛮快的,有些老歌加了不少新的元素进去,有些新歌又在录音过程中进行了新的揣摩和创作,整个过程还算顺利,当然,我们也体会到了,现场那些错误的症结到底在谁那里,这是一个秘密,哈哈哈。录完音俊二就开始学着采样,混音,做母带等等等等,就这样他下班后做专辑睡觉再上班的状态持续了两个月。

[audio:https://www.wooozy.cn/wp-content/uploads/audio/Feima%20-%20Botanic%20Green.mp3]

EP名字为什么叫做“半个城市”?你们通过这张EP想表达什么样的理念?

这又是一件一拍脑袋就决定的事情,觉得“半”这个状态是非常完美的,原子中的电子排布也是以半为最稳定(这是一句乱扯淡的话,哈哈)。我们三个从小就生活在上海这个大城市里面,好像对这个城市非常熟悉,但是有的时候走在路上,又会发现自己好像迷路了,不认识这个地方了。半个城市也许代表了一种常态化一种固定模式的生活,也代表了一种对未知世界未知城市的期待和恐惧吧。我们觉得EP里面的歌可以表达出一些关于城市的主题,比如生长、竞争、战斗、毁灭,等等等等,而且我们觉得自己的歌还是写的比较简单直白的,适合这个快速的城市。所以就干脆这样吧,比较现实。

封面也很特别,爆炸四溅的场景配上黑白的色调和书法字体的乐队和专辑名字,有一种独特的美学在里面。封面是谁设计的?你们觉得是否体现了乐队想要的效果?

专辑的封面是鼓手的女朋友亲手画的,她叫黝黑的箘,我们一直觉得她是个天才。我们只是给了她一个主题而已,然后她给我们看了一张她同事画的房子,我们觉得不错,就让她继续这个风格。于是,她就花了一天时间,画了这个封面,速度快到惊人,而且我们都觉得非常漂亮,它的价值已经超过了唱片的本身了,哈哈。如果你有兴趣,买了这张EP,会发现这张图真的是很不错,我们极力推荐,我们甚至觉得光印在封面上有点可惜,计划做点海报印点T恤什么的,等有钱了的时候。这张图表达出来的平淡和那种爆发力可能跟我们的音乐还是比较契合的,我们很喜欢,希望大家也喜欢。

你们三个是都是上海人吗?你们对上海这座城市怎么看的?

应该都算是上海人,浩然是南京人,但也一直生活在上海。关于看法:
bellows:宇宙中心!
浩然:节奏很快,过得特别累。
俊二:变化太快,不停地推倒重来;人口大爆炸也让我好像在这个城市里管中窥豹般地看清了整个世界一样;对它越来越没什么想法,可能习惯了;每天上下班吸吸汽车尾气,在办公室里四季如春般工作,就这么混混呗。

feima 1

这张EP的词曲创作的分工和过程都是怎么样的?

我们的歌的旋律和歌词主要都是bellows同学写的,每次排练都会带来一点新的动机和想法,然后我们不停地重复,循环,然后编排,三个人的默契就这么凑合了一张专辑。bellows同学是一个很有想法又很努力刻苦的人,他一直会去研究手上的东西,看一些比较有趣的演出,最后把他们融入到自己的想法里去。浩然的话,他的乐器技术算是三个人当中最好的,他往往能很快地让作品成型。俊二的话,可能就比较会润色一些东西,做一些填补漏洞的工作吧。

乐队的歌词基本都是比较短,但是非常有内在的力量,又好像有一些隐喻在里面。歌词的灵感一般来自于哪里?

我们的歌词往往都是排练的时候乱念的,然后就慢慢地成了型。主要还是根据曲子来体会意境写的吧。有的时候写词真的是非常随便的事情,比如专辑第一首歌《绿色食品》就是俊二在录歌的时候花了10分钟填的词,《激励潮》的歌词也是他在混音的时候随便念的。隐喻的话么,这些就不能说穿了,大家自己去体会呗。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

这张EP有一个特点就是用的采样特别多,好像有电影的片段,也有实况游戏比赛的开头背景。你们怎么会想到用这些采样的?是平时就有笔记和素材积累的习惯吗?

对的,因为做专辑我们想把歌都做得细腻一点,与我们的现场有点不一样的感觉,有的时候在回想我们的歌的时候,我们会想到让歌曲更有一点故事性。于是脑子里面就有了一些想法,一些概念,这里应该填补一些什么声音,那里应该突出来一些什么内容,在专辑制作的时候就将它付诸实际吧。笔记和素材的话不太有,因为都在我们的脑子里,嘿嘿。

[audio:https://www.wooozy.cn/wp-content/uploads/audio/Feima%20-%20Left%20and%20Right.mp3]

能否方便把这张专辑里每首歌曲用到的采样列一下呢?

《绿色食品》里主要用了昆汀的《低俗小说》里面那段两个黑帮谈论着汉堡包杀人的台词,挺经典的。还用了一些俊二在去看GY!BE上海演出的路上采样的一些路上的声音。那些合成器的声音也都是他用一个叫做SPACE LAB的APP即兴弹的。
《左右前卫》里主要用了实况足球的声音,为了录这一段,俊二这个不踢实况的家伙花了几个小时下了这个游戏,并看电脑自动比赛踢了一个小时,快疯了……
《山林大火》里面用到的采样最多,主要是一个自然过渡到战争的过程,我们找了一些水滴,河流,火焰的声音,当然也找了很多枪支弹药炸弹的音效,堆叠了一下。
《城市隐藏指南》里面用了pink floyd的《time》前面的一段打铃采样。因为我们的现场这首歌一直接在《抄抄袭者》后面,而我们觉得上面这首歌结束了,就应该是一个下课的状态,大家应该在路上走来走去,最后很浮夸地钻进了汽车,藏起来的感觉。正好为了跟那句”hiding in the cars and buildings“契合,我们还搞了一个关车门的音效。
《烟火》里面就只有一段烟火的声音。
《激励潮》里面其实采样不多,主要是一点海浪的声音,别的声音都是我们现场会用到的,包括噪音单块,bebot APP,口风琴等等。
主要的一些采样就是这些啦,别如果还有什么疑问,就请自己猜测去吧,哈哈。

EP最后一首歌“激励潮”将近12分钟。一般对一个年轻乐队来说,这样长度的歌曲是很难把握的,很少有乐队敢去尝试。尤其是整首歌,从开头海浪拍 岸海鸥鸣叫的宁静,到结尾的失真噪音,当中起起伏伏,非常有野心的作品。你们当时创作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当初有一次排练,我们觉得我们不可以拘泥于现在这种演出的形式,是不是应该让我们的演出更有张力,更有操作感一点呢?于是听了一段bellows同学的吉他小想法之后,干脆让浩然去打鼓,在当时他的鼓技术也比俊二好很多(现在应该也是),然后俊二以前玩的一些小东西他也都带过来了,然后弄来弄去,做出了一些音效啊环境音啊之类的东西,他又从他的好友那里抢来了一个口风琴(这是他们有一次去虬江路乱逛淘来的),并且两个人把鼓拆开来打。每次演出现场,这首歌都有点不一样,每次都很即兴,都很随意,我们就在台上像是以三个独立的状态开始演出的,但是很有趣的是,我们配合了起来,虽然每次演的东西都不一样,都有一种不确定性在里面,但我们很享受,觉得这样的演出很有意思,也可以让台下的人有种不一样的印象吧。我们比较推荐大家来现场看我们这首歌的演出,哈哈。

[audio:https://www.wooozy.cn/wp-content/uploads/audio/Feima%20-%20Feedback%20Tide.mp3]

“激励潮”的念白让我有点想起惘闻那首著名的“垂死的岁末”,不知道是否有从那首歌得到过启发呢?

算是吧,因为在制作这首歌之前,我们去看了惘闻在交大的免费专场。而《二十八天失眠日记》这张专辑对于俊二也有点特殊意义,他是在某年的midi音乐节上,在一元正版摊位上面买的,很喜欢。但这首歌录制的时候也有点即兴的味道,并没有想到这么多,其实我们觉得这是一首关于幻灭的歌。俊二那天晚上混到很晚,然后他看着书架上面有很多教科书,他就想,如果这个城市灭亡了,我们会留下很多文字,后人会怎么想我们呢?看着书上的名字,会在想他是谁?他在干什么?于是就有了这首歌的念白。很随意很即兴,也是我们一如既往的录制态度。

前不久你们受邀在复旦的音乐节演出,去年也在交大演过。重回校园站在舞台上会有什么感慨吗?作为一个过来人,你觉得对于一支校园乐队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们觉得学校很美好,学生是这个世界上最热情的群体。在校园里演出,观众永远都是最high的,比我们还开心。我们很享受这种感觉。对于校园乐队,我们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不要随波逐流吧。想演什么就演什么,演砸了也无所谓,反正年轻,开心就好。也不要乐队一开始就去排那几首老三样歌曲,什么green day啊oasis啊,之类的,毕竟这不是样板戏。

你们曾经在现场翻唱过Carsick Cars,也在上周日的696和Snapline一起同台演出(甚至在李青和李维斯面前翻唱了CSC的“蘑菇”)。这些北京乐队是否对你们有过很深的影响?具体是哪些方面?

我们觉得应该是的,bellows同学从高中开始,就喜欢兵马司的现场演出,他看过很多很赞的演出(现在肯定都看不到了),张守望也一直是他的偶像,他和俊二在两年前也一同去看过snapline和av 大久保的现场,而浩然就更不必说了,他一直会跟我们说一些关于北京乐队的新奇想法和有趣的点子,也会推荐我们去听一些东西,并且做点属于自己的小点评。

feima 5

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自己是在北京发展的话,可能会受到更多媒体和音乐圈的注意?相比北京,你们觉得在上海做乐队的优势和劣势有哪些?

还行吧,现在的信息科技那么发达,你豆瓣上传一点作品,然后微博一转发,就会有很多人看到,这个时代就是那么迅捷,地球早就越来越小了,更何况北京与上海之间的距离呢?在上海做吠马这样的乐队,可能对于上海的听众来说,会是一个有趣的尝试,因为毕竟上海这种乐队可能比较少,观众们会对这种音乐形式感到有些新奇,就会更愿意来看吧,这算是一片待开垦的处女地。劣势的话可能也是在于这些东西可能有些奇怪,不一定能让大家适应,上海的观众可能更喜欢看一些大融和的作品,毕竟这是个大城市,住在这的人们也会更海纳百川一点。但不管怎么说,上海这个地方变得越来越包容了,也有更多人开始愿意看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了,是个好势头,我们想点个赞。

听说吉他手下半年会出国,所以这张EP是不是也算乐队一个阶段的总结?乐队下一步有什么计划?

这张EP应该算是吠马这一年的总结,也是一个属于我们的一个时代的结束,算是为了欢送吉他手出国而做的吧。他可能会出国学习两年,两年之后吠马不出意外应该还会继续的,他有的时候假期回国我们也可以安排一些活动啦。我们贝斯手还有一个乐队叫做the weeds,是一个以英伦独立为主的乐队,大家也可以关注一下。而鼓手的话可能会更潜心研究一些实验的东西或者一些新奇的世界音乐的东西吧。每个人都在成长,希望大家在几年后又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吠马。祝大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都健康快乐吧!

采访 / fanmu

关于作者: fanmu 个人网站
听歌,淘碟,看书,观演,逛展,追剧,每一件事,都只是为了让人生多一些有趣,多一些可能性。

34 Comments

Submi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