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的

关注无解音乐网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关注。

上海独立音乐人陈意心专访

7月4日的晚上,我去696 livehouse观看了一个很特别的Brit-pop致敬演出。整场演出翻唱和原创两部分,其中翻唱了Smiths 、James 、Verve 、Blur、Oasis Radiohead、Auteurs、Pulp 、Stone Roses 、New Order、Suede等无数经典乐队的名曲,令我这样的英伦迷在内心大呼过瘾。而原创环节则是本次演出的发起人,上海独立音乐人陈意心的个人时间。这也让我产生了想要演出后采访他的念头。一个星期后,我们进行了一次将近一个小时的电话采访。

首先谈谈你们上次的演出吧,演出的名字是追忆海上似水少年和英伦独立青春,为什么会想到做这样一个演出?

因为以前我们都在现代变奏,西祠胡同这些BBS的英伦板块中,一直讨论英伦Brit-pop,独立的东西,所以认识了很多朋友。后来现代变奏关掉了,大家不再常混BBS,朋友也就分开了。但是现在有豆瓣,我们成立了一个小组,老朋友又可以在一起聊天。这个演出就感觉是一个朋友聚会,老朋友轮流上台玩玩乐器,唱唱,气氛很好,大家在一起怀念。现代变奏和西祠胡同之类的大概是2001年火起来的,我认为那时候大家听音乐功利性、目的性都不是很强,比较单纯,就是喜欢这种形式,喜欢英伦这种旋律比较上口,喜欢这种气质的东西。因为兴趣大家走到一起,才会一起去淘碟啊,看演出啊,都还是蛮有感情的。那时候虽然获得资讯算是比较快,但是获得唱片还没那么快,mp3还没有泛滥,soulseek之类的还没有出来。泛滥之后,就没有那种气氛了。之前不容易得到,大家才商量着换片子,这也是现代变奏红起来的原因。网络就是把相同兴趣的人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圈子。每段时间肯定都有不同的形式吧。

这个演出之前的排练有多久呢?因为现在每个人都还要上班。

是的,一起来排练的还有Time Out和轻音乐的几个编辑,神秘嘉宾是从美国回来的。我最近要发新专辑,所以吉他手一直和我在一起,其他人从5月份开始,每个礼拜周末一起排练。因为音乐听的多,大家乐感都可以。而且大家是朋友,所以比较默契,不拘束,所以像玩一样,有点像卡拉OK大合唱。

演出上半场主要是翻唱一些Brit-pop的歌,这些歌是你选的吗?

我先选出一些,再根据他们的口味来调整,结合我的选择和他们的选择。

那天因为各方面原因,是一个不插电演出,你有没有遗憾哪首歌没有唱?

基本上都唱了。其实,本来想排一个The Smith的Some Girls Are Bigger Than Others, 吉他比较好听,但是没时间就没有排了,觉得有点遗憾。

你最喜欢的乐队有哪些?你认为他们有什么共同的气质吗

The Smith、Suede和Pulp,都很喜欢。他们都是吉他流行曲,就是说,首先他们都是流行歌曲,吉它的前奏间奏都有些很好听的桥段。另外他们气质上都很帅气,感觉很有冲击力,和当时流行的Nirvana那种Grunge很不同。而且的确比较有深度,这和文化底蕴有关。

有时候也一直在想,是不是英国和美国人在思维想法上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做出来的东西也完全不一样。

美国是那种比较大陆型的,他们地方比较大。英国是个岛国,有点孤岛情结,比较压抑。我觉得还是跟气候、地理还有文化底蕴有关。英国人毕竟是比较骄傲的,他们有很悠久的历史。

现在不断有英国的新乐队出来,有让你眼前一亮的吗?很多人认为新乐队是在颠覆经典,你怎么认为?

现在英国乐队好的很少,冒出来的一般是苏格兰,爱尔兰这种。本土走红的最新的是The XX,后朋克这种。其他的像苏格兰Glasvegas,北爱尔兰的Two Door Cinema Club还不错,眼前一亮的不太多。90年代初的一批乐队是压抑很久然后爆发,80年代的乐队出来很难,因为信息传播渠道很少,没有网络推广,所以他们经过很多年的沉淀。现在要出来一个乐队很容易,但是好的很少。很多乐队都是熬出来的。

你怎么看最近很多的乐队重组,像是BlurThe Verve

这就是老乐迷不接受新乐队,觉得他们比较浮躁吧,感觉老的乐队比较亲切。就像我们一样的,感觉还是老的比较好。新乐队做出来的比较没有深度,80年代的就很厉害,像是Echo& Bunny Man,还有4AD,他们纯粹是做艺术和对现实的批判。90年代商业化以后,要做好就很难,因为能做的都做掉了,不管是艺术的,还是商业的,都已经做掉了,剩下的只能做实验了,比如The Beta Band这种。

前段时间你去英国看了Glastonbury音乐节,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就是比较震撼!场地大,人多,挤在里面感觉人很渺小。整个有点像大麻派对。很多人不一定是去听音乐了,就是去感受里面的文化和氛围。还有许多名人会去参加,包括查尔斯王子,而且主流媒体都会报道,BBC、卫报等等。英国将文化工业已经做的非常专业了。虽然人群都很疯狂,但是秩序还是井井有条。

你参加过国内的音乐节吗?

外地的没有去过,去过上海的有几个爵士的音乐节。今年夏天国内有十几个音乐节,音乐节可以带动旅游业,还可以提高地区知名度,但就是要看组织的怎么样。我认为国内音乐节主办方并不是站在歌迷的角度,而是在保护主办方和乐队的利益,这和英国的就不一样,他们就是替大众着想。

你作为一个70后,是不是对80年代的记忆特别深刻?

那时候的氛围很好,上海的文化做的特别好,生活节奏还是比较慢的,包括电影、电视、美术片。我比较向往那个年代的生活,小时候周末家里都会送小孩学琴学画。小时候培养兴趣爱好,然后在大学里就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方向,这种回忆大家比较有共鸣。

能不能分别用几个词来形容80年代、90年代和00年代。

80年代就是改革开放,还有新浪潮,这种新浪潮主要指从国外传进来,那时候外国已经可以靠文化产业来赚钱。还有服饰方面,突破了千篇一律,打破一种文革后的压抑。80年代的人都很有激情来吸收新事物,有一种迫切感;90年代商业化氛围开始浓郁,令我印象深的就是摇滚进入生活。而且网络的兴起是在97、98年,还有足球、股票这些,90年代的标志就是转轨;00年代最主要的是网络化,大家信息共享,赚钱、成名成了一件很容易的事。网络社区的成立加快了国外资讯的进入,人际的分分合合也加快。另外,独立音乐和独立电影大行其道,成为主流文化了。唱片工业被结构,独立音乐被普遍接受,最明显的就是豆瓣。各种各样的东西都能拿来炒作,经典都被解构了。

你对上海的摇滚音乐发展有什么想法?

上海应该做符合城市气质的音乐,每个区域的音乐类型都可以不一样,徐汇区可以偏爵士, 杨浦适合后摇摇滚。这和城市居住环境有关。像曼切斯特之所以出来很冰冷的后朋和舞曲,因为那里的感受就是很绝望。上海花天酒地,有些地方又很优雅,所以有城市气质在里面。上海摇滚肯定会有,但是偏阴柔,偏时尚和电子。

你喜欢国内的哪支乐队?

国内的我比较喜欢重塑雕像,其他真的不是最喜欢。因为国内的很多是抄国外的乐队,没有特质。我觉得有地方特色的乐队再带点摇滚的东西,就比较有趣。像顶马这样。摇滚本来就是西方人的东西,拿过来就要显示出本土的特点,郑钧早期几张专辑做的不错,加入了陕西秦腔的东西。90年代的摩登天空做的也很好,有自己的东西。现在大部分就在抄袭,没有多少文化底蕴。

谈一下你的新专辑《曾经》吧。

这次一半是之前的作品,一半是新东西,编排是有概念在里面的,从去年就开始准备了。现在音乐不再是目的,而是以上海文化为主。不管是音乐,影像还是照片,整个出版物是值得珍藏的,比较有意义,新华书店都可以买到。

对于唱片的销量有什么期待吗?

没有什么期待。喜欢的人肯定会买,质量也不会让他们失望,看口碑吧。并且利用这回世博会的契机,我认为自己对上海文化的展现比较细致,所以值得一买。

除了音乐人,你还有其他的工作吗?

有,国内音乐人基本都有自己的工作,国外也是这样。我记得<Live Forever>里,Pulp主唱就说过,我们这些搞摇滚的都有自己的工作,靠自己付水电煤,付房租。他们是真正的把梦想付诸现实,潮流过后生活还是一样。虽然一段时间比较有名,但过后依然是一个普通人。为了爱好,或者做出一张伟大的唱片,我认为这样就够了。找不找工作要看个人的经济条件,但是用音乐来养活一个音乐人是不够的。

你在音乐方面接下来有什么计划?

看唱片的反响如何,这是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反映好的话就会一张一张做下去。而且现在对影像比较感兴趣,素材也有很多,可能会在独立电影方面有些发展。这些都要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但我会尽量做,坚持下去。

关于作者: fanmu 个人网站
听歌,淘碟,看书,观演,逛展,追剧,每一件事,都只是为了让人生多一些有趣,多一些可能性。

2 Comments

Submi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