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的

关注无解音乐网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关注。

对话旁边儿网站Josh Feola:(2)关于旁边儿网站

我们之前曾提到过,北京旁边儿网站(Pangbianr)的Josh Feola,和 Carsick Cars一起经历了美国SXSW的巡演,并且帮助乐队在当地联系了不少演出。巡演归来以后,我们也对Josh 进行了一次邮件采访。由于Josh的回答非常详尽,使得采访的篇幅有些长,无解会分三个部分陆续刊登这个采访。

以下是第二部分,有关旁边儿网站

你能简单介绍下旁边儿网站和现在的网站团队嘛?

旁边儿是一群朋友一年前开始一起搞的网站。我们都喜欢看演出,喝酒,还有谈论那些我们最感兴趣的事情:艺术、音乐、电影和美食。我们在2009年6月,开始了这个网站,放了一些演出回顾和美食食谱上去。开始的时候团队成员并非固定的,像是一个小集体。现在以前最早的成员都已经搬离北京了,我们的整个项目也更加集中了。现在我们的核心团队一共有6个人,其中一些人会在今年夏天离开北京。我们会保持核心团队的小规模,但同时也会想些办法,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不同于中国的大多数音乐类博客,旁边儿一直坚持双语的发布。在这一点上你是怎么考虑的?有什么困难吗?

我认为发布双语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能够打造一个同时让中文读者和英语读者都觉得有趣和有用的网站。很多时候这很困难,因为我负责撰写或编辑网站上的大部分内容,但是我自己的中文是自学的,所以其实我的翻译并不那么的称职。幸运的是旁边儿的团队,还有我的朋友,有许多母语是汉语或者是英语的人,所以我们的翻译和校对通常都经过好几个人。有时候这有点复杂,但是最终的结果证明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看起来旁边好像更喜欢视频的方式对艺人进行采访,这是为什么呢?

视频能给观众一个更直接的感受,了解到这个艺人的类型和蕴涵的精神。相对于文字采访,视频采访配上艺人的演出片段,能够呈现出更多的内容。

旁边儿除了关注音乐、艺术和电影外,也包括美食方面,这是为什么呢?

最开始的时候,内容和方向都是我们感兴趣的那些东西。但是很明显现在我们99%的内容都是音乐。当初之所以想要包含美食,因为和音乐一样,我们也想人们认识到当地的美食文化。比如,如何找到当地的有机食材并且烹饪出美味佳肴;哪些餐厅是符合我们的美食哲学的,等等。除了一些食谱和餐厅评价外,我们绝大多数有关食物的文章都集中于Emi Uemura的“集市”活动和有机农场计划。

旁边儿成功举办过许多线下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网站主要起到什么作用?

我们举办的活动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旁边儿活动”,我们会协调场地,挑选和联系乐队,有时候活动中再加一个电影放映或者其他视频元素。另一类主要是协助宣传和推广,在我们的网站上发布演出信息,有时候也会参与一些采访。还有一类是这两种的混合,我们在和其他主办方或者场地共同主办一个活动的时候,加入我们选择的音乐或者电影。

活动是旁边儿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我对国内各地的乐队和音乐人都感兴趣,但是我们是一个基于北京的网站,所以会为北京多做点贡献,组织活动和与北京其他类似的主办方一起合作。

做旁边儿网站的目的是什么?目前觉得有哪些困难?

我们的目的是创造一个平台,能够探索中国那些真实的音乐文化,并且传播到国外去。我们想把它打造成一个拥有最新信息的网站,任何人,不管你是中国乐迷还是国外乐迷,都能够从网站上了解到中国的地下音乐。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扩展我们正在做的那些事情:更多采访、更多视频、更多我们觉得有趣的音乐合集、提供给我们合作的艺人更多演出机会,并且能够和其他活动相结合

网站的最终目标是逐渐变成一个在制作和发行上更加完善的平台。我们想要制作更多的原创音乐专辑和电影,呈现出北京和中国其他地方那些充满创造力的能量。我们已经在做一些音乐发行的事情,但还是在一个很小的圈子内——我们想要在国内外都扩大我们的发行网络。另外一个主要目标是带国外的地下艺人到中国来,和本地乐队一起演出,进行国内外的跨文化交流,交流音乐和经历,这是一件持续性的事情。

制约网站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时间和资金。网站进行整合,表达有价值的观点,从而建立起声誉,网站融入到音乐和艺术圈中,和各种人建立关系,这些都是很花时间的。我们目前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这个上面,因为我们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事情。资金问题是其次的,但是我们计划中一些大的项目,也需要资金才能实施。

你知道国内还有哪些网站在做类似的事情?你对他们是怎么看的?

我并没有发现和旁边儿很像的网站。有许多音乐博客,但是“博客”这种形式其实并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我喜欢新茶锋潮 NeoChaEDGE,他们就是一个资源平台,人们可以获得信息,并促成和国内一些视觉艺术家的合作。我也想通过这种模式在国内的地下音乐圈中建立这样一个平台。在精神层次和我们最接近的组织是玫瑰楼,一个DIY的厂牌和演出主办方,为一些小众艺人制作了高质量的(磁带)专辑。还有噪眠夜,一个每周在北京进行的实验音乐演出,也通过豆瓣、soundcloud还有邮件的方式,在线上聚集了一些人气和圈子。

采访 & 翻译 / fanmu

关于作者: fanmu 个人网站
听歌,淘碟,看书,观演,逛展,追剧,每一件事,都只是为了让人生多一些有趣,多一些可能性。

2 Comments

Submi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