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的

关注无解音乐网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关注。

无解音乐网 X 蛋生音乐节 —— 专访蛋生空间策划人韩琳琳

大连不仅仅只有蛋生音乐节而已,事实上对整个蛋生音乐节的团队来说,这只是他们整个版本的一部分而已。通过回声书店,回声图书馆,蛋生空间等文化场所,这个团队正在为大连注入更多全新的可能性。团队的成员之一韩琳琳在这个与无解音乐网的采访中,详细地阐述了这些可能性背后的发生原因。

 ————————————————————————

上次在蛋生音乐节的预热采访里,我们已经聊过了包括书店、音乐节的简单情况。但很少有人知道蛋生音乐节的举办场地——蛋生空间本身就像是一个艺术空间,也一直在做自己的展览,在这里能介绍一下整个蛋生空间的概念吗?怎么会想到改造这个地区以前旧景观,然后做成一个新的艺术区域?

当我们开始做回声书店这样一个可以卖书、做演出、做放映的场地之后,就遇到了更多创作者想参与这个空间,去表达和展示。所以从08年到现在,虽然发展得很慢,但也会觉得书店满足不了我们,实现不了所有想做的事情。回声书店一共二百平,书店部分占三分之一,其它是咖啡吧,我们做展览和演出的施展空间很有限。当我们面对这个很饱和的项目时,不由得想去创造更多新的可能性,一个新的场地,就自然而然地做了蛋生空间。其实很多时候人是在做完一件事之后,再为这件事找各种各样的原因,好像一切都是有预兆的……那样的话,我可以说十年前就总来这个海湾,因为它是大连市内最干净一片海,后来看到这边有开发商做项目,心里就想,要是谁在这里开间美术馆可实在是太棒了,结果去年竟自己动手来实现这个愿望了。

 

那时候的这个海滩跟现在比有什么变化吗?

最大的变化就是原来这地方什么也没有。(笑)这片地原来就是海滩,靠着那条滨海路,旁边有几个海鲜大排档,像是空空荡荡的世界尽头。其实刚开始我们做回声书店的时候也一样,也是世界尽头。做文化项目的人很多时候就像开荒者。比如最初的798,也是一片荒芜,798热闹之后大家都转移去了草场地、黑桥……就是一点点被商业赶到更远更便宜更有可能性的地方。现在的蛋生空间实际距离市中心很近,这里原本是非常“老大连”的。

 

如果那些并不熟悉的大连的乐迷来说,你指的“老大连”是什么样的?

就是渔村。渔民打渔,上岸后临街叫卖。还有很多老大连人每天晚上到海边扎个猛子,大家的生活跟海的关系很近。那时去海里游泳(大连话:洗海澡)就是最普通的日常生活。

IMG_1668

是先有蛋生空间还是先有蛋生音乐节?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呢?(笑)音乐节是X一直在做的,以各种形式在不同的场地。这次的确是因为在蛋生空间,所以就叫蛋生音乐节,但并不是为了这个空间去做一个音乐节。不管有没有蛋生这个地方,都会有音乐。

 

在蛋生空间这个地方出来之前你们就已经开始做演出了吗?

对啊。记得09年有一次,在开发区的一个小海湾,做了一次4个乐队的Party。那时候我们的组织叫”Where Did Your Party Last Night”。你猜是向谁致敬?

 

现在在蛋生空间的艺术展览也是你在策划吗?怎么会想到向展览的方向发展?

当代艺术太有趣了嘛。现在我们熟悉的艺术还是平面或者立体的,而当代艺术早已经从空间里解放出来了。装置不是雕塑,雕塑是3D的,装置是以空间为素材,甚至不用真实空间而用网络空间的。比如现在在蛋生空间的“阿斯巴甜”小组的展览,其中很关键的就是他们通过淘宝店销售电子版的作品,以交易记录为收藏凭证,打破画廊传统。我个人关注的当代艺术探讨的是人和社群的关系,社会结构的其它方式。最近很喜欢提诺的作品,非常“当代”。一个朋友说他去上海看提诺的作品,到现场没找到,就坐在楼梯上翻看展览介绍,这时候走过来一位很家常的上海阿姨,自然得问他,你是来看提诺的作品吗?他说,是啊。她就又喊来倆个阿姨,一起开始很即兴得跳起舞来,边跳边用她们可能都不明白什么意思的英语哼唱着“So Contemporary…”,当时那个朋友就激动得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提诺的作品经常和所在城市的人直接关联,上海的这些阿姨都是些热爱当代艺术的志愿者,我觉得真是很牛逼。

 

作为土生土长的大连姑娘,你怎么会接触到这些比较新的文学、音乐的?像你这样的的成长轨迹能代表大连这一代年轻人吗

谁都代表不了大连吧……我高一念完就出国了,在英国待了5年,读的是自然科学,跟艺术不沾边,但是这段经历对我影响很大,让我更亲近西方文学。其实现在做文化这些事的起因,就是因为我特别喜欢文学,所以说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安徒生,因为我小的时候就看了我所有能够找到的童话,然后就养成了阅读习惯……毕业后在公司里朝九晚五得上班一直觉得不适,特别想做一个书吧,那时我刚回到大连,找不到一个愿意消磨时间的公共空间,就想通过开书店结识更多热爱阅读的人。

photo 3

从想自己开书吧到2008年开了这个回声书店,是怎么样一个契机让你决定去做这件事儿?

一开始就是几个朋友想做得小一点,简简单单的。跟志趣相投的人做一点简简单单的理想化的小事其实并不那么难。

 

回声书店有一个特点,就是所有的书都是你自己选的是吗?

我们现在选书团队是四个人。大家擅长的方向不一样,分别是文学、历史、摄影、艺术和哲学这几类。我们大家定期互相磨合,开会争论哪些书是这个店必须有的,哪些书是突破我们的底线坚决不能有的。我们有个不断调整的红名单和黑名单。

 

08年到现在,你觉得回声书店有了一个大家公认的美学标准吗?

我觉得这个固定标准是不应该有的,它应该始终被探讨。但我们有一个共同努力的方向,有我们的基础共识。

photo 2

惘闻和回声书店都是大连很有代表性的文化地标,你会觉得有了这样的标识之后,会对年轻人有一种引导作用吗?你看到了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做音乐,或者开始表达自己之类的吗?

说实话,虽然我在大连做文化相关的事情,可还是觉得做艺术的年轻人不应该一直待在大连。在这里做创作的发展空间和交流机会都太少。我们也总在质疑,我们坚持的品质,不管是选书还是音乐活动,像有洁癖一样去控制每一个环节,到底能触动和影响多少人?我们没有答案,但是一定会做下去,因为这是我们力所能及的抗争方式,也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可能在其它的城市,在北京、在台湾,会有更多的人因为听了惘闻而去做音乐,比大连多得多。当然也的确会有朋友说“某种音乐听起来就很大连”。所以影响可能就是很微妙的吧,我身处其中很难察觉到,别人可能说得更清楚。

 

接下来能介绍一下你比较得意的“镇店之宝”吗?

有有有(笑),我们也做独立出版,就是各种感觉应该做的事情只要有机会都会试一试。之前回声书店已经独立出版了一本诗集,这次是一本短篇小说集,作者叫谈波,写得特别好,特别大连。很新,又很有情感。

 

你指的“新”是表现在哪些方面?

语言新,没有负担。从他的小说里看不出什么阅读的负担、历史的负担,也没有成为一个作家的负担。到现在我还不太清楚他的经历,他挺神秘的!

 

这也是你们自己挺骄傲的一件事吧?

必须的。谈老师在大连有几个铁杆,我们都一直想促成这件事。紧赶着明天印出来这本书,热乎乎得现场首发!

IMG_1744 IMG_1737

你和X都会有出国的机会,会在国外的书店和唱片店带一些东西回来卖吗?

我们出国机会其实也不多,当然如果出去的话就会背很多书和唱片回来。其实比起国外的书籍,我更关心关注国内的独立出版机构,假杂志、副本制作、博尔赫斯书店、库布里克书店、保罗口袋书店、联邦走马等等……他们的书我都会找来卖,我觉得这些是重要的发声。

 

之前无解并不知道回声书店和回声图书馆其实是两个地方这里能简单介绍一下回声图书馆的概念吗?因为很多人可能会混淆。

其实我们俩完全没有开连锁店的野心,做新的空间就是因为过去的空间还有遗憾。总觉得书店的书还不够多,而且为了卖相也没有办法全部拆开直接阅读,所以就有了做图书馆的想法。图书馆不仅方便大家直接阅读,还可以存放一些稀缺的书,比如现在图书馆有一套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全套四百多册,在大连别的地方肯定没有这么全,每次看到它们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我心里就特别踏实。

 

是因为你觉得书籍是最能给人想象力的载体吗?

也不是。我只是觉得一个人如果在念书的年纪只看老师让看的书,工作以后只看老板让看的书,在社会上只看政府让看的书,有点悲哀。回声图书馆里面可能没什么“有用”的书,但这些书恰恰是我们自己觉得特别值得花时间看的。我觉得做社区图书馆这件事特别有意义,希望能通过这个场地改变身边的环境,让更多人重新喜欢上阅读。我们每周六还做一个读书会,每次十几个人,大家各自分享一本最近看的特别喜欢的书,在这两三个小时的时间里,参加活动的每个人就都能了解十几本书,和它们带给其他人的感受。交流的过程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在这个非常平等的环境里,大家虽然年龄和经历差异很大各持不同的观点,却都能耐心倾听,试图理解观念的鸿沟。我觉得这就是公共空间的意义。

IMG_1813

IMG_1827

这也是你和挑书的团队一起选的?

嗯。图书馆还有好多很好的港台书哦~;)

 

之前我们讲到很多积极的东西,之前你提到798也是从零开始慢慢做,但是做到后面发现商业的东西进来后,它可能需要迁移到其它地方去,重新开始从无到有的过程。你会害怕这样的过程重新发生在你身上吗?

为什么害怕?我们可以再换一个“零”的地方重新开始。被商业的发展追上是肯定会发生的,那我们就接着以自己的方式重新开始,没关系。我最早做的书吧关掉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可惜。我虽然有点伤心,却不觉得可惜,那是很开心的一段日子,之后我就又可以做其它新鲜事。其实现在我又有了完成感,对于回声书店、回声图书馆、蛋生空间,我觉得构建这些场所的工作我们已经完成了,剩下的就看大家怎么介入怎么参与了。我特别想做下一件事。

-----------------

采访,图:Bobby

文:Morella

关于作者: Gonzo

7 Comments

  1. 无辜死去的人有两位数,只能说革那个命是必须流血牺牲的,历史皆如此,你可以单独批判月的做法,但这个时候纠结那些无辜的人真是略显矫情了。

Submit a comment